加密貨幣發展態勢迅猛,然而各國對于它的態度以及所制定的監管法規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讓我們一同去瞧瞧不同國家是如何對待加密貨幣這一新興事物的!
美國:證券式監管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將加密貨幣認定為證券。2018 年 3 月,SEC 表明要依據證券法對數字錢包和交易進行監管。這意味著加密貨幣在美國需遵守證券領域相關法規,其交易及發行等活動將面臨更嚴格審查。若在美國開展加密貨幣相關業務,就需符合復雜的證券監管流程。
SEC 的這一立場給眾多加密貨幣從業者帶來了困擾。證券類監管需要進行諸多信息披露以及合規檢查,這就致使運營成本大幅度提升,并且也讓法律風險有所增加。一些規模較小的加密貨幣項目或許會因為這些緣故而難以在美國開展業務。
墨西哥:部分規范交易
墨西哥規范了金融技術公司的法律,目的是拓展對加密貨幣交易的監管。其將反洗錢(AML)法律延伸至加密貨幣領域,同時要求相關企業進行注冊和報告。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加密貨幣交易市場得以規范。
這些要求為墨西哥的加密貨幣交易搭建了初步的合規架構,這樣一來,就縮減了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能夠利用的空間。不過,對于一部分加密貨幣愛好者以及小型交易平臺來說,注冊和報告的流程會給它們的運營帶來負擔。
澳洲:合法且進步
2017 年,澳洲政府宣布了加密貨幣是合法的。同時,把比特幣等當作財產來看待,讓它們受到資本利得稅(CGT)的約束。這一舉措明確了加密貨幣在澳洲的法律地位,并且對其市場的健康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ICO 除了在交易方面受到關注外,也面臨嚴格的審查。澳洲證券與投資委員會于 2017 年發布了指導方針。該指導方針規定,應用型和證券型代幣必須遵守相關法律。這使得澳洲的加密貨幣市場具備了較為完備的監管體系。
中國:嚴厲監管
2013 年,中國人民銀行作出規定。規定指出,禁止金融機構對比特幣交易進行處理。到了 2017 年,監管力度進一步增強。增強后的監管力度不僅禁止了 ICO,還禁止了國內的加密貨幣交易。中國明確表明態度,不承認加密貨幣為法定貨幣。并且,中國采取了極為嚴格的監管措施。
2018 年 2 月,央行與工信部有這樣的打算,即把法規的范圍拓展到外匯交易所。他們禁止人們進入那些位于海外的平臺,同時也禁止人們進入 ICO 網站。這些舉措的目的在于防范金融方面可能出現的風險,從而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
日本:先進監管環境
2017 年 4 月,日本依據一部法規,此法規名為「支付服務法」。日本將比特幣這類數字貨幣當作合法資產。這為加密貨幣在日本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法律環境。
2018 年,金融服務委員會(FSC)對加密貨幣交易所的開戶銀行采取了措施以加強監管。要求銀行對相關賬戶進行更大力的監控。通過這樣做,提升了日本加密貨幣交易的安全性。
其他國家:多樣態度
印度在技術層面的行為是合法的。但自 2018 年 4 月起,印度儲備銀行下達禁令,禁止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加密貨幣交易進行處理。此舉措對印度的加密貨幣市場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就好像往市場上潑了一盆冷水一樣。
瑞士對加密貨幣法規持友好態度。加密貨幣是合法的,交易所也是合法的。相關法規適用于 ICO。2018 年 2 月,FINMA 發布了指導方針以規范相關業務。
在直布羅陀,加密貨幣交易能在明確的框架內合法地進行運作。
大家覺得哪個國家的加密貨幣監管法規是最合理的?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展開討論,同時也別忘記給這篇文章點贊以及進行分享。